?
A+ A-

留住回憶!66歲老人花4年雕刻出“于家過道”

來源:濰坊新聞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3-05-04 21:16:11

  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老房子,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承載著歷史與文化。每座老宅都有一段滄桑歷史,它演繹的不僅僅是一個家族的變遷,更是時代的印記和見證。5月4日下午,記者在濰城區(qū)見到了66歲的項承吉用磚雕技藝雕刻而成的老濰縣民宅水巷子七號(俗稱于家過道),前后7排共41間房屋,雕工精湛、渾然天成,以立體微縮景觀真實展現(xiàn)了老濰縣民宅的獨特風采。

項承吉雕刻的“于家過道”

精益求精惟妙惟肖

完美展現(xiàn)老宅風貌

  5月4日下午,記者在項承吉的工作室,看到了他歷時近四年雕刻而成的“于家過道”,其雕工之精湛、還原老宅面貌之逼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瞬間穿越回了幾十年前,令人嘆為觀止。

  記者數(shù)了一下,這個小院前后7排,共計41間房屋,門房、客房、臥房、耳房、廚房、磨坊、倉庫等一應俱全。每排廂房內(nèi)又有獨立的小院,一條長廊貫穿南北,將各個院落連為一體。除了41間房屋外,院內(nèi)還有過道屋、廈子、廁所等,全部按照真實情況還原。

項承吉雕刻的老房子惟妙惟肖,真實還原了老宅原貌。

  這個院子內(nèi)所有房屋都是灰磚黑瓦紅漆門窗,石頭臺階拾級而上,方石地基描龍畫鳳,氣勢恢宏典雅端莊。軸、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全部都是木制,周圍以磚砌墻。一些院門上,還張貼著“春聯(lián)”。打開“窗戶”,能看到室內(nèi)窗明幾凈瓶中插花。院子內(nèi),桌椅條凳擺放整齊,落落大方。站在旁邊靜靜觀看,仿佛能夠沉浸其中,感受到老宅彰顯出的渾厚靜謐、歡樂祥和的氛圍。

項承吉雕刻的老房子

  外觀完美還原了老宅樣貌,房屋內(nèi)的裝飾、擺件同樣進行了還原。打開任意一間“房門”,俯低能夠看到屋內(nèi)房梁結(jié)構(gòu),同樣與老宅內(nèi)的結(jié)構(gòu)一模一樣,這種精益求精的雕刻態(tài)度讓人欽佩不已。

  項承吉介紹,這套“于家過道”微縮景觀縱深長3.9米,寬0.98米,高0.35米,按照20:1的比例制作而成。主體結(jié)構(gòu)全部是磚雕、木材、石頭,門合頁用的是鐵制真合頁,房梁脊檁等全部是由木頭的卯榫結(jié)構(gòu)打造而成,力求真實還原。

項承吉家老房子的“面貌”

歷時近四年雕刻而成

只為留住鄉(xiāng)愁展現(xiàn)歷史

  項承吉指著院落當中從北側(cè)數(shù)第二排的五間房屋說,這里就是他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1951年,項承吉的父親項家祿購買了于家的這所大院,項承吉就是在這里出生、結(jié)婚,和一大家人一直居住到1989年這套老宅拆遷。他至今對老宅內(nèi)的一草一木都記憶深刻,懷念不已。

項承吉雕刻的老房子

  2017年,退休在家的項承吉萌生了將自家老宅用雕刻技藝還原出來的想法。他年輕時學過幾天木匠,但從來沒有學習過磚雕方面的技藝。項承吉說,居住在濰坊這個遍地是手工業(yè)、大街小巷都是手藝人的環(huán)境中,憑借日積月累的熏陶,他才逐步掌握了這門技藝。

  說起來簡單,雕刻起來卻是難如登天。項承吉足足耗費了兩年時間,才將自家老宅雕刻出來。他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卻由于對磚雕技藝掌握不熟悉,最終的成品并沒有讓他滿意。但兩年的磨礪,為他積攢了“實戰(zhàn)經(jīng)驗”。在親朋好友的鼓勵下,項承吉決定重新雕刻,將整個“于家過道”還原出來。

項承吉展示雕刻的細節(jié)。

  2019年3月,項承吉開始了這項“浩大工程”。其間他廢寢忘食、不斷返工重新雕刻,直到2022年12月,才將院落主體結(jié)構(gòu)全部完成,目前只剩下部分院落中的樹木還沒有完全還原。近四年時間里,他付出的艱辛無法用語言描述。

  項承吉說,他雕刻用的磚瓦,全部都是青磚,都是舊房子拆遷時,他歷盡艱辛“淘”回來的,只為還原最真實最立體的“于家過道”微縮景觀。

項承吉(右二)和兄弟姐妹一起追憶老宅里的生活時光。

  當天下午,項承吉邀請自己的兄弟姐妹項承廣、項承華、項承英及子侄等多人一起觀看“老宅”,遙想兒時在老宅生活的情景,講述發(fā)生在這里的趣事,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做這件事,既是為了了卻我對父母、對老宅的思念之情,也是為了給年輕人展現(xiàn)老濰縣舊宅最真實的樣貌,留住鄉(xiāng)愁展現(xiàn)歷史,讓年輕人知道咱們?yōu)H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項承吉告訴記者。

曾經(jīng)居住在“于家過道”的人前來參觀。

蘊含大量人文遺產(chǎn)

是難得的城市記憶

  為了追求真實,反復核準老房子各個細小的結(jié)構(gòu)變化。項承吉在制作此微縮景觀前,特意請原房主的后代于繼生和了解此地風貌的老拳師邊鳳池等一起研究制定出方案,并請我市文史作家于家干給予指導。

  于家干介紹,水巷子是位于當時濰縣城南門里大街(現(xiàn)向陽路)路西的一條不大的巷子。從西起,路南分別為楊家過道、邊家過道、于家過道、譚家過道。這四條過道的建筑風格相近,是典型的明清時代北方民居,真實展現(xiàn)了當時濰縣城的建筑風格和當時人的生活習慣。

項承吉(右)給于家干(左)介紹雕刻細節(jié)。

  據(jù)今年八十多歲的邊鳳池說,這四條過道都是當時濰縣望族陳氏祖上蓋的,陳家當時開了一家著名的“秘寶樓”銀樓,專門制作金銀銅首飾,生意做得很大,具有很強的經(jīng)濟實力。水巷子內(nèi)名人薈萃,曾先后居住過諸多社會名流,蘊含著大量濰坊元素與人文遺產(chǎn),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是濰坊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于繼生介紹,于家是靠做布匹生意起家的。1920年,于氏十五世祖于恂買下這套房產(chǎn),又花重金進行了維修。項承吉之父項家祿在1951年買下了“于家過道”這套院子居住,直到拆遷。此次項承吉能夠?qū)?ldquo;于家過道”完美展現(xiàn)出來,他內(nèi)心同樣激動不已。“項承吉是為咱們這座城市留下了難得的記憶,后人可以通過研究他的磚雕作品,觀察老濰縣的建筑風格和城市樣貌,非常了不起。”于繼生說。

  于家干認為,“于家過道”是濰坊傳統(tǒng)民居的代表,其院落格局完整清晰,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了濰坊傳統(tǒng)民居院落的起居生活形態(tài),是研究濰坊傳統(tǒng)居住空間的重要佐證。項承吉將“于家過道”雕刻出來展現(xiàn)給世人,還原了城市民宅舊貌,體現(xiàn)出了濰坊人的家國情懷和工匠精神,對于傳承文化脈絡,展現(xiàn)城市特色都有重要作用。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春暉/文圖 

責任編輯:龐珂

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