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將勞動教育開展在廣袤大地上

來源:光明日報   發(fā)布時間:2022-01-06 16:06:28

   備料、切菜、調料、顛勺……日前,廈門大學群賢樓的教室傳來鍋碗瓢盆的“廚房交響曲”。講臺上,大廚團隊細致講解廈門紅燒魚、香酥椒鹽蝦的烹飪步驟;講臺下,學生們聚精會神,認真記錄菜譜。

   繼“名廚廚藝課”后,廈門大學勞動教育校選課再次把廚房搬進了教室,學生在學習烹飪的同時還能拿學分。不少學生表示學好“廈大食堂版紅燒魚”后要給家長好好露一手。

   長期以來,廈門大學堅持將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積極探索各種勞動教育模式,培育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如今,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tài)度已在廈大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搭建教育平臺

   “八閩園”新農科實踐基地里,廈大生命科學學院師生們正熱火朝天地采摘蔬果。他們半扎馬步,手拿剪刀,架勢十足。“嘗到自己種的瓜果,感覺無比幸福!”生命科學學院2019級本科生裴俊輝說。

   廈門大學充分挖掘、利用身邊資源,開展勞動教育,各學院結合自身特色,積極為學生搭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點、專業(yè)特色的勞動教育路徑。

   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學院的學生前往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東山島、翔安區(qū)下潭尾濕地公園等地開展校外生產實習,同學們開展紅樹林底棲生物調查,進行生態(tài)修復考察和鳥類觀察,自主開展調查研究并形成實習小論文;藥學院組織本科生在福建省內開展采藥實習,學生們身背采藥工具,頭戴斗笠、徒步登山,邊走邊采邊學,采集有代表性的植物并將其制成標本……

  開設特色課程

   2013年,由廈大師生親手搭建的SD太陽能小木屋“sunny inside”,經過8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急需修繕。在建筑系石峰教授的“數字建筑設計與建造”課上,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的師生們努力用雙手幫助它重新煥發(fā)生機,屋頂拆除、墻面改造,室內架構、室外裝修……烈日下,一系列工程作業(yè)如火如荼地開展,耗時四周,小木屋煥發(fā)光彩。

   廈門大學開設的勞動教育選修課,采用理論課程與勞動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系統(tǒng)學習勞動理論后便進入到勞動實踐課時的學習。

   在蔡氏漆線雕藝術館,學生們一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漆線雕技藝的魅力。從手忙腳亂到逐漸上手,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漆線雕作品在學生的手中誕生。

   “老師講了很多茶園生態(tài)的知識,如高茶樹用來吸引害蟲、山頂和山底保留原始生態(tài)等,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維持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參加完“茶園勞動課”,廈大藝術學院2019級學生陸詩瑩說。在這門勞動選修課上,校團委組織約200名學生前往茶園,體驗采茶、制茶、茶道技藝,學習勞動知識,領略茶文化的魅力。

  推動“所學”向“所為”跨越

   “同學們應當走出實驗室,走出理論的局限,培養(yǎng)實踐能力,在勞動中加深對科研向應用轉化的理解。”年近八旬的廈大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王侯聰說。

   在廈門大學現代農業(yè)科研與教學基地的農田里,播種、插秧、取樣、雜交、收種,是學生團隊的科研日常。“確實很辛苦,但是當看到一壟壟水稻收成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課題組學生成員黃錦鵬皮膚曬得黝黑,笑容格外燦爛。

   在廈門大學海洋底棲生物學實驗室里,許多研究生都有過“養(yǎng)鮑魚”的經歷。育苗、搭建養(yǎng)殖裝置、投喂餌料……他們想盡辦法成為一名合格的“鮑魚養(yǎng)殖戶”。為了給鮑魚提供更好的養(yǎng)殖環(huán)境,他們常常穿著水褲,下到半人高的養(yǎng)殖池里挑揀出死亡的鮑魚個體。看似簡單的步驟,卻十分考驗體力與耐力。在海上養(yǎng)鮑魚的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則更加嚴苛,養(yǎng)殖浮筏隨著海浪搖搖晃晃,加上風吹日曬,在上面作業(yè)的學生經常一不小心就暈船了。有些學生將研究融入養(yǎng)殖中,比如設計了十多種鮑魚飼料,探尋攝食不同物質對鮑魚生理生化的影響,助力新型飼料的研發(fā);有些學生則以此為后期研究打下基礎,如將鮑魚放置到不同緯度的海區(qū)養(yǎng)殖,以獲得實驗所需的特殊材料……

   “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廈門大學引領教育學子博學篤行、腳踏實地,扎根于腳下樸素的土地,將論文書寫在祖國大地上,為熱愛的事業(yè)拋灑汗水,通過勞動獲取真知、深研學術,通過勞動實現“所學”到“所為”的跨越。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廈門大學的勞動教育開展在廣袤的田間、美麗的茶園、無垠的灘涂、蔚藍的大海,滴滴汗水澆灌而成的花朵綻放在每一位學子的心田。(馬躍華謝晨馨)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