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11月5日上午7時,壽光市雙王城生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中心寇家塢新村的“85后”老粗布手藝人陳玉霞,走進村里的“共富工坊”,開動祖輩留傳下來的老織布機,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共富工坊”里,陳玉霞一邊織布一邊直播。
勞作間隙,陳玉霞通過抖音直播,向網(wǎng)友展示寇家塢老粗布和“現(xiàn)代織女”的風采。
對目前的狀態(tài),陳玉霞非常滿意:“自從跨村聯(lián)建組成一個新村,新村黨委給我們提供車間,幫我們拓展銷路,家里閑置的織布機和我們這些富余勞動力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據(jù)了解,寇家塢新村以寇家塢一村、二村、三村等村莊為主體組成。這幾個村莊的發(fā)展史,某種程度上就是老粗布的加工制作史和老手藝傳承史。
說起織布,76歲的劉樹紅老人回憶滿滿。她說:“小時候,村里很多人把自己種的棉花紡成線,然后用織布機織布,制成服裝、床單等,這樣就不用花錢到外面買了。紡線織布那可是家庭婦女持家的營生。”
陳玉霞表示,自己的這臺織布機是婆婆的婆婆留下來的,堪稱傳家寶。自己前些年嫁到丈夫家時,婆婆曾經(jīng)利用農閑時間織布,或滿足家庭成員穿著所需,或對外銷售。后來,隨著經(jīng)濟條件改善和生活物資越來越豐富,10多年前,這臺織布機逐漸沉寂了。
“我家里也有臺老織布機,是父母當年送給我的嫁妝。原先我用來做服裝和床單,偶爾賣點掙錢。但自己沒有渠道,不好賣,價格上不去,加上費時勞力,也很少用了。”劉樹紅說。
寇家塢老粗布
走過上百年歲月的寇家塢老粗布和制作手藝,是雙王城乃至壽光久負盛名的手工業(yè)品牌和歷史文化名片。據(jù)雙王城生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中心工作人員李忠啟介紹,今年以來,中心借跨村聯(lián)建東風,依托7個村莊組成寇家塢新村,新村黨委領辦農創(chuàng)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打造老粗布“共富工坊”,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整合有紡織手藝的勞動力,傳承創(chuàng)新非遺技藝。通過結對幫帶、開放式教學,開展老粗布制作技術培訓,調動群眾投身老粗布加工產業(yè)和傳承老手藝的積極性,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目前,“共富工坊”帶動80余名婦女就業(yè),預計村集體每年增收上百萬元。
李忠啟表示,下步,他們將完善工坊功能,讓工坊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時把工坊打造成一個展示本地歷史文化和群眾勤勞智慧風采的窗口。
村民徐美三在家里制作老粗布。
“不向我們收取一分錢的房租費用,還給我們和在家里干的散戶提供原料、器材,幫助找訂單、拓銷路,條件真不錯!”陳玉霞告訴記者,“共富工坊”環(huán)境好、配套全,自己在這里直播帶貨效果更好了,“織女”們干著也有勁,每天只要家里沒事就早來晚走,爭取多干點,多增加一份收入。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希明/文圖
責任編輯:平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