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侔
青州府公立中學堂舊址(松林書院)。
國立北京大學校門。
青州人趙太侔出身平民,少年發(fā)奮,考入青州府公立中學堂,開闊了視野,在這里加入了同盟會。后因為經(jīng)濟能力有限,只得到煙臺教會辦的實益學館學習英文,其間,他經(jīng)常去旁邊的東牟公學聽同盟會員宣傳革命思想。他參加過山東獨立運動,后考入國立北京大學。
名字由來兩種說法
好友解讀畸人侔天
1906年秋的清晨,青州府松林書院王曾讀書臺之下,松濤陣陣,一位衣著尋常的少年,蹲坐在一塊石頭上正讀書。他時而朗朗讀書,時而默默背誦。
少年名叫趙太侔,1889年生于益都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祖居益都東關(guān)青龍街。父親在益都縣署做抄報(類似會計工作),微薄的收入僅夠維持家人的生活。趙太侔一共有兄妹四個,他排行老二。
雖說趙太侔家境一般,但在青州,尚文尊師之風氣歷代傳承。況且趙太侔自幼天資聰穎,父母也希望他能夠成才,光宗耀祖。他6歲時就被送到了私塾,后又到了益都縣第一所公立小學東關(guān)小學讀書。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讓鄉(xiāng)人刮目相看。
趙太侔名字的由來有幾個說法。其一:起初,父親給他起名為趙海秋,后來他自己改名為趙畸,字太侔。
這里的“畸”,可釋為異人、奇特之人,特立獨行、不同流俗的人。侔,是等同、相通、契合。“侔于天”,那就是可以通天道,掌握自然規(guī)律、天地玄機。好友梁實秋曾經(jīng)解讀趙太侔的名字,說他名畸、字太侔。“畸人侔天”,指的是為人清高、不流于世俗。
還有個說法,認為趙太侔的名字使用有三個階段:趙太侔在青少年時期用名趙海秋。1930年至1945年,在擔任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國立山東大學校長、北平藝術(shù)??茖W校校長、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階段,均用名趙畸。1946年,二次擔任國立山東大學校長后,用名趙太侔。
至于趙太侔的特立獨行,有歷史為證。
趙太侔在國立山東大學任職期間,對國民黨政界要員從不低三下四。1947年9月開學時,國民黨中央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到青島。有人提議請他到校講話,趙太侔斷然拒絕說:“學校不請政客!”兩年間,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陳果夫、教育部長朱家驊、山東省參議員趙華叔、山東省保安副司令張景月、山東省第八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張?zhí)熳簦群蟮絿⑸綎|大學進行“視察”,趙太侔從不出面接待或作陪,對他們的一舉一動嗤之以鼻。
1936年,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了鎮(zhèn)壓國立山東大學的愛國學生運動,以停撥協(xié)款相威脅,并無理干預學校人事調(diào)整,趙太侔憤而辭去校長職務。
中學時期入同盟會 煙臺學習投身革命
1906年7月,趙太侔考入青州府公立中學堂(青州第一中學前身),這里是山東第一家官立中學堂。嚴正的老師、豐富的課程讓他開闊了視野,結(jié)交了一大批良師和同學。趙太侔非常勤苦,多才多藝,但不善言談。
清朝末年,政府腐敗軟弱,國家飽受西方殖民者欺負。如同眾多進步青年一樣,趙太侔常常心思激蕩,為國家和民族的現(xiàn)狀痛惜。學校教員齊樹棠是一名同盟會員,在他的影響下,趙太侔加入了同盟會,成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在青州的先發(fā)力量。和校內(nèi)同盟會員一起,趙太侔在學校內(nèi)暗藏彈藥器械練習射擊,準備投入斗爭,推翻清朝的專制。后來他得知,青州府公立中學堂就是辛亥革命在青州的大本營。
1906年12月,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到無法支持他繼續(xù)讀書,他不得不退學。1907年1月,趙太侔去煙臺教會辦的實益學館學習英文。這里教授英語和商業(yè),是煙臺的最高學府。趙太侔深知父母艱辛,全力苦讀,成績名列前茅,英文特別突出。這也為他后來出國留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日子一長,趙太侔發(fā)現(xiàn),實益學館就是一個“買辦養(yǎng)成所”。這些學生大部分是基督教徒,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找一份海關(guān)、郵局或洋行的工作。趙太侔對這些不感興趣,他和實益學館的三名同盟會員常在一起,讀書交流、舉辦演講會。正好學館旁邊就是東牟公學,這里實際上是煙臺同盟會的一個聚集地。只要有時間,趙太侔就會來到這里,聽他們宣傳革命思想,也確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一度認為,只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共和國,就可以讓政治面貌一新,國家可以富強,人民會過上幸福的日子。
此后,他到濟南做繪圖員,親眼目睹政府內(nèi)部的腐敗,堅定了投身革命的決心。
他覺得習武可以救國,就報考了清政府的陸軍小學堂。學堂里課程豐富,除了文理科還教授一些軍事基本知識。
北大求學名師教誨 一生學養(yǎng)奠定基礎
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席卷全國。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響應。趙太侔和同學也積極參加了山東獨立運動,運動遭到袁世凱等反動勢力鎮(zhèn)壓,最終失敗。趙太侔和同學逃到青島后轉(zhuǎn)到上海。后來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開始對革命派進行反撲。
后來趙太侔回憶這一段歷史說:“清帝退位才又回到益都,隨后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這使大家都覺得革命已經(jīng)成功,天下太平,以后只需要議會政治來推行黨的政綱就可以了,我當時也很以為然。”
1912年8月,趙太侔在臨淄小學任教員,以此身份為掩護繼續(xù)做革命工作,12月他辭職報考了國民黨在北京開辦的國民大學。趙太侔于1913年1月在濟南申請加入了中國國民黨,并任國民黨青州區(qū)黨部干事。
1914年8月他又考入國立北京大學英文系。在學校,趙太侔同何思源、楊振聲、袁振英成為摯友,他系統(tǒng)地學習了歷史和語言、中外文學知識,英語更加成熟。1914年的北京大學正是蔡元培任校長,北大匯集了大量學者,鼓勵學術(shù)研究,北大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地。胡適、劉半農(nóng)、周作人、陶孟和等名士都曾為趙太侔授課,他一生的學養(yǎng)在北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1917年7月,趙太侔畢業(yè),在山東省立第一中學任英文教員,同時兼職教授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英文課。
1919年1月,此時一戰(zhàn)結(jié)束不久,趙太侔到加拿大,又到了美國,出版《勞動潮》周刊,提出了自己的救國主張。雖然他在思想上還有局限性,但也表現(xiàn)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