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A-

守護城市文脈,讓文物“說話”——訪青州博物館文物保護部主任李亮亮

來源:濰坊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3-09-28 15:15:00

  他衣著簡樸,笑容憨厚,永遠背著一個綠色帆布挎包,光看外表,誰也看不出他是文物保護專家。多年來,他不忘初心,不負熱愛,一直扎根堅守在文物保護第一線,用專業(yè)和敬業(yè)詮釋著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他就是我市首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鳶都學者青年專家”、青州博物館文物保護部主任李亮亮。

 

 ▲人物檔案

   李亮亮,于2009年進入青州博物館工作,從事文物工作14年來,組織參與了青州市歷次文物調查和考古勘探發(fā)掘,參與發(fā)掘文物3000余件。參與撰寫了《陳介祺研究》《青州文明圖典》《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青州市文物志》等書籍,在各級期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獲省、市專業(yè)優(yōu)秀成果10余項,獲各級榮譽稱號8項。今年,李亮亮獲評2022年濰坊市“鳶都學者青年專家”,并成為我市首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鳶都學者”。

 
1
14年扎根基層文物保護工作一線,他是當地不可移動文物點的“活地圖”

  記者見到李亮亮時,他正與同事在位于青州市邵莊鎮(zhèn)的齊胡公墓保護現場進行日常巡查。“每次巡查時,除了要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周邊的雜草清理干凈,還要仔細查看這些文物的保護情況,是否有損毀,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是否有違建等,確保文物安全。”李亮亮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從挎包里掏出了洛陽鏟,清理查看厚重的夯土層。

  據了解,在過去燦爛的文明中,先人留下的文物不知凡幾,其中在歷史、文化、建筑、藝術上的具體遺產或遺址稱為不可移動文物。青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悠悠千年歲月,也讓青州這座城市擁有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據此前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數據顯示,青州擁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906處,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而對李亮亮來說,從事文物工作14年來,他早已對這906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的位置熟稔在心、念茲在茲,成為了當地文物點的“活地圖”。

  “青州不可移動文物點多面廣,有時到一處文物點來回就得兩個小時,在早些年導航、衛(wèi)星定位等設施設備還沒有如今先進,遇到一些路況不好的地方,就只能全憑記憶、問路。一間老房子、一棵有特征的樹,都成為了我們的路標。”李亮亮回憶道,為了能確定最佳路線,他甚至開始手繪草圖,草圖不僅一度成為了那時科里的“神器”,更是讓他逐漸摸清了青州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

  2010年前后,隨著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不斷深入開展,為了進一步摸清當地不可移動文物家底,李亮亮與同事深入山區(qū)、田野,對青州轄區(qū)1569平方公里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調查摸底及深入了解。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與同事共同完成了青州市不可移動文物總表以及青州市各級文化保護單位(濰坊市級以上)分布圖,這不僅為當地不可移動文物建立了翔實的文物數據庫,也為后續(xù)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業(yè)14年來,他初心未改、歷久彌堅。野外調查、考古發(fā)掘、更新史料……面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紛繁復雜,他始終堅持“俯下身子到一線去”,用雙腳丈量廣袤大地,憑雙手拂去歷史塵埃,讓時間埋藏的秘密重見天日,令文明遺跡再現曙光。

2
獲評我市首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鳶都學者”,用專業(yè)和敬業(yè)精神詮釋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文物是歷史變遷的見證,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文物工作者則像是一條紐帶,他們守護文物、傳播文化,架起了從歷史到當下的時空橋梁。

  在李亮亮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本厚厚的考古發(fā)掘日記,泛黃的頁面已經被翻出了毛邊。采訪中,他翻閱著這本日記,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起那些由他參與考古發(fā)掘出來的文物,言語中難掩激動。

  “2009年,在青州市黃樓鎮(zhèn)西樓墓地出土了一件元代龍泉窯青釉花口碟。”

  “2011年,在邵莊鎮(zhèn)興旺莊的一處戰(zhàn)國墓中出土了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蜻蜓眼式玻璃珠,這件文物直徑在1公分左右,外表鑲嵌寶石,由西方傳入,是早期絲綢之路的重要佐證,出土的文物雖然個頭不大,但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歷史意義。”

  “2011年,在邵莊西辛戰(zhàn)國墓出土了絲織品,此次發(fā)現填補了歷史上青州絲綢考古的空白。”

  從業(yè)14年以來,李亮亮組織參與了青州市歷次文物調查和考古勘探發(fā)掘,參與發(fā)掘文物3000余件。“多年來我和同事堅守在田野考古第一線,在一次次考古發(fā)掘中,我們完成了和古人的對話,也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的謎團。”李亮亮說,在守護文物的路上,他步履不停,這僅靠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能孤身置于野外,承受夏天熱曬和冬天冷寒,能在工地上度過一個又一個看似重復的白天與黑夜。

  他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憑著突出的業(yè)務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李亮亮對文物保護工作方面的見解得到業(yè)界廣泛認可。近年來,他參與撰寫了《陳介祺研究》《青州文明圖典》《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青州市文物志》等書籍,在各級期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其中獲省、市專業(yè)優(yōu)秀成果10余項,獲各級榮譽稱號8項。今年,李亮亮獲評2022年濰坊市“鳶都學者青年專家”,并成為我市首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鳶都學者”,碩果累累的光榮成績背后是他一點一滴的付出。

3

組織參與文物保護體系建設,引導更多公眾參與文物保護工作,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發(fā)聲”

  青州古韻深厚、文脈悠遠,是“東夷文化”的發(fā)源地,境內歷史文化遺存眾多,保護工作任務復雜而艱巨。

  “歷史文化遺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李亮亮告訴記者,為全力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多年來他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參與組織文物保護體系建設,為當地文物保護單位打造了“文物安全天網工程”,通過安裝智能安防系統(tǒng),為文物的保護設置安全屏障。此外,還組織開展了真教寺、駝山石窟造像群、段村烈士祠等文物保護點的修繕工作,讓一件件文物得到精心保護,讓一座座歷史建筑煥發(fā)生機。截至目前,由李亮亮主導實施各類文物保護工作已有20余項,累計申請國家及省級專項資金2000余萬元。

  在李亮亮看來,文物保護不僅僅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讓社會多方參與其中也十分重要。為將文物保護全面向社會面深層推進,近年來,他積極引導更多公眾參與文物保護工作,通過對志愿者、文化站點進行培訓以及開展文物科普知識講座等形式,讓更多人認識文物、了解文物,讓他們在參與中不斷加深對文物保護的理解與重視。“文物是無聲的,需要我們去闡釋,替它說話,把背后蘊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提煉出來、表達出來,才能讓文物保護觀念更加深入人心,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李亮亮說。

  “擇一事、終一生”,14年來堅守在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第一線,李亮亮深知肩上的責任和重擔。“接下來,將以即將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為契機,進一步摸清青州的‘家底’,豐富青州文物資源,構建文物信息電子化資源庫,對文物保護進行信息化管理。同時,還要深入挖掘文物的價值和歷史文化內涵,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更多的群眾去認識、了解文物,讓文物真正‘活’起來,為青州千年古城新崛起貢獻一份力量。”李亮亮說。

責任編輯:龐珂

通訊員:張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