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來自湖北的探訪團走進云南省博物館 銅棺、銅葫蘆笙、銅“存錢罐”都打開了話匣子
來源:長江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3-09-13 17:14:06
“古滇國與荊楚青銅文化都散發(fā)出生動、浪漫的藝術氣息,可以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9月6日,“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探訪調(diào)研團走進云南省博物館,參觀“遠古云南——史前時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云南”兩大展覽時,探訪團特邀專家、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鄭曉云說。
9月6日,“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探訪調(diào)研團走進云南省博物館,品讀長江上游古滇國青銅文物的藝術魅力。王箏 攝
楚人鐘愛的這種紋飾,出現(xiàn)在云南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青銅器——祥云大波那銅棺上
“祥云大波那銅棺是迄今在云南發(fā)現(xiàn)的最大青銅器,同時也是全國僅有的一具保存完整的青銅器時代銅棺。”云南省博物館講解員說。記者觀察到,銅棺底部由四根小銅柱托起,整體由七塊銅板組成;銅棺兩側壁外表布滿回紋與云雷紋圖案,棺蓋上布滿連疊“人”字形帶。
祥云大波那銅棺及其兩側裝飾的云雷紋細節(jié)。王箏 攝
鄭曉云教授介紹,銅棺外壁的回紋圖案,又被稱為回字紋,最初常見于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和商周青銅時代的青銅器上。“楚人鐘愛這種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來的幾何紋樣,其簡樸凝練的風格使得青銅器祭祀利器更具有恒久、莊嚴、厚重的感覺。”
西南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銅葫蘆笙,是由中原傳入的笙改良而成,實物在湖北最早發(fā)現(xiàn)
云南省博物館內(nèi)陳列有銅葫蘆笙及笙斗的展柜。王箏 攝
“音斗部分仿葫蘆形狀制作,器體正面開有7個孔,背面開有一個孔。”云南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這件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qū)李家山先秦古墓出土的立牛銅葫蘆笙,是古代滇人使用的一種吹奏樂器。目前,在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大波那廓銅棺墓中,均出土了銅葫蘆笙斗。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qū)李家山先秦古墓出土的立牛銅葫蘆笙。王箏 攝
云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樊海濤介紹,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古代樂器八音分類中就有用葫蘆制作的匏類樂器——笙,西南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葫蘆笙,由中原傳入的笙改良而成。從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幾支戰(zhàn)國初期的笙,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在春秋晚期的湖北當陽曹家崗號楚墓出土的2件殘笙斗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葫蘆笙實物。
古滇國“存錢罐”和“曾侯乙尊盤”,都代表著青銅器失蠟法鑄造的最高成就
9月6日,身著漢服的青年游客在云南省博物館內(nèi)陳列有古滇國青銅器展臺前,仔細觀看文物。王箏 攝
“云南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比中原地區(qū)晚上很多,但卻在春秋末期至秦漢時代孕育出古滇國青銅文化。公元前五世紀是以李家山為代表的滇文化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時代,具有很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它吸納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鑄造技術,以當?shù)氐耐林幕癁楸荆蛹{了北方草原文化、東南亞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樊海濤說。
造型奇特、紋飾精美的古滇國貯貝器。王箏 攝
在云南博物館,有一類造型奇特、紋飾精美的器物——貯貝器吸引了探訪團的注意。講解員介紹,貯貝器是用于貯藏貝幣的青銅器,類似于現(xiàn)代人使用的“存錢罐”,是古滇國青銅藝術的典型代表,“器蓋上規(guī)模宏大的立體雕塑代表著云南青銅器失蠟法鑄造的最高成就”。據(jù)了解,在1978年湖北隨州市擂鼓墩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早期超級墓葬——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盤”就是用這種“失蠟法”制作而成。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