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濰坊新聞網(wǎng) > 讀書

望海聽風 | 最憶兒時麥收季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3-06-26 10:10:00

最憶兒時麥收季

□張希良

  麥收季節(jié)路過麥田,遠遠望去,麥穗已經(jīng)豎起了高高的麥芒,隨著微風的吹拂輕輕擺動,像是跳動著的生命旋律。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麥香。站在麥田旁,眼前浮現(xiàn)的是童年的麥收景象。

  麥收,重在一個“搶”字。一旦收獲不及時,麥穗熟過,麥粒容易掉落,又怕遇上連陰雨,小麥發(fā)霉發(fā)芽造成減產(chǎn),甚至大半年的辛勞付諸東流。所以,家家戶戶會提前把鐮刀磨得锃亮,用舊衣服擰成繩索,修理好小推車,再把叉、耙、掃帚、揚場木锨找出來。村里還會早早整理好打麥的場院,把地面整理平整,揚上一層往年的麥糠,然后灑上水,讓干燥的泥土微微濕潤,再讓毛驢拉著石頭碌碡轉著圈圈軋麥場,連續(xù)碾軋好幾天。如果軋不結實,打麥時,場地會起土。

  麥子一熟,村里的青壯年在生產(chǎn)隊長的帶領下來到田間。隨著一聲“開鐮”,只見一壟一壟麥子,隨著人影起伏,變成一個個麥捆。他們動作熟練,三兩鐮刀攏成一抱,靈巧的雙手從中抽出兩縷麥子一擰,像變戲法一樣,一兩秒的時間就把一個麥捆捆好了。人們彎著腰飛速向前,麥田成了爭分奪秒的賽場。

  從麥田里運回場院的麥子先垛成麥垛,家家再把準備好的九齒耙子和鐮刀拿來。齒耙子齒朝天,梳理好麥捆,麥穗朝地上弄整齊,鐮刀刀刃朝前放,木柄用兩塊石頭壓住,然后鐮刀往后一拉,麥穗就被割了下來,割下來的麥穗全部集中到場院的中間位置。剩下的麥秸,再用一縷浸水的麥秸捆扎起來,整齊地垛在一起,農閑時,可以用這麥秸稈修補漏水的房屋。

  割下來的麥穗頭,經(jīng)毒辣的太陽暴曬一天后便開始碾軋,碌碡隆隆聲響徹整個場院。這時,村里負責揚場的“老把式”出場了,他仔細觀察一下風向,抓起一把帶糠的麥粒往地上慢慢撒,辨別風力大小,然后劃出揚麥子的場地,清掃干凈,兩手端著簸箕往右腋下方一放,旁邊拿木锨的人立馬心領神會,把一锨麥粒鏟入他的簸箕里,揚場的人輕輕扭動身子,側身高舉簸箕,勻速地把麥粒向空中拋去,那些麥粒像一道彩虹,又像一場細雨,刷刷地落到平整的地上。藏身麥粒中的麥糠麥芒,被徐徐微風吹到一旁,只留下干凈的麥粒。

  我喜歡看揚場的場面,更喜歡麥粒堆起的小丘。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讓麥糠麥粒涇渭分明。

  為了保障顆粒歸倉,農村的學校每逢麥收季節(jié)都會放麥假。說是放假,孩子會被統(tǒng)一組織去麥田里拾麥穗。小時候家里貼的“顆粒歸倉”的年畫,正是描繪了當時小學生拾麥穗的情景。

  揚完了麥場,就是分享勞動果實的時刻。那是一個莊嚴的場面,全村人都集中在打麥場上,臉上溢滿了豐收的喜悅。生產(chǎn)隊長、會計站在磅秤前,盯著兩個男勞力用力抬起的一桿大秤,秤鉤上掛一個大木斗,另外兩個勞力,用木锨往木斗里鏟麥粒。

  首先要把上繳國家的公糧稱出來,再預留下明年的麥種,剩下的麥子才是村里的。生產(chǎn)隊會計把剩余麥子的總數(shù)合計出來,根據(jù)全隊的人口數(shù),算出每家應分的小麥斤數(shù)。

  各家各戶早已拿著各種布袋在等著了。期盼和喜悅的心情,讓人們早已忘記了麥收的疲勞。一年的收獲進入了糧倉。孩子們也高興地在空出來的場院里嬉鬧、摔跤、翻跟斗。

  那時,山區(qū)里的麥子是稀缺的,平日主要以粗糧為主。新麥子下來了,先用石磨研磨一部分,用頭遍面粉包一頓水餃犒賞大家,美其名曰“嘗新麥子”。這時節(jié),菜園里的韭菜現(xiàn)成,自然要用新鮮的韭菜做餡。水餃出鍋,首先要擺上三碗敬天、敬地、敬神。感謝老天爺今年給予的細糧,祈望來年還有一個好收成,這叫“敬新麥子天”。敬完天地神,家里的男勞力提了箢子去祖林上“新麥墳”。箢子里的四碗水餃,是給已故的先人們準備的,感謝他們對家人的保佑,分享一下今年豐收的喜悅。

  等完成了所有的儀式,我們才能吃上一頓盼望已久的新麥子水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現(xiàn)在回味起來,似乎還在舌尖上打轉……

責任編輯:平小娜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wǎng)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wǎng)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wǎng)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