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7排放立法再次推遲,他們都急了
來源:中國汽車報 發(fā)布時間:2022-02-21 14:29:48
?。▉碜裕篎ounday Daily News網站)
“確保全面準備這項提案非常重要,根據迄今為止進行的分析,歐盟委員會現在正努力在7月底拿出一項可靠的提案。”針對籌備中的歐7排放標準立法,近日一位歐盟發(fā)言人告訴外媒。
據了解,歐盟委員會原定于2021年第四季度推出最終版的歐7排放標準立法提案,但之后推遲至2022年4月5日,不久前再次宣布推遲至7月20日。上述發(fā)言人還表示,歐7排放標準將是歐盟首次尋求同時對乘用車、廂式車、卡車進行監(jiān)管。
歐7 = 禁燃?
歐7排放標準,可謂是懸在歐洲汽車行業(y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自2020年10月歐盟委員會超低排放車輛聯盟(Clove)公布歐7排放標準草案以來,歐洲汽車行業(yè)和歐盟的博弈一直未曾停止過。
據了解,歐7要求新車氮氧化物排放量降至每公里30毫克。相比之下,歐6要求汽油車氮氧化物最高排放量為每公里60毫克,柴油車為每公里80毫克。歐7還要求新車一氧化碳排放量降至每公里100~300毫克。相比之下,歐6的要求是500~1000毫克,而我國最新的國六B標準則要求不能超過500毫克。
也就是說,與本就嚴格的歐6標準相比,歐7要求進一步限制細顆粒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等的排放量,最早將于2025年生效,屆時將取代2014年開始實施的現有的歐6排放標準。
對此,歐洲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ACEA)多次進行公開反對,并于2021年6月在《致歐盟委員會歐7排放行業(yè)信函》中提到,如果2025年實施歐7排放法規(guī),在一定程度上無異于宣布在2026年直接淘汰內燃機車,包括油電混動車,因此要求放寬標準或推遲落地。
在汽車行業(yè)看來,歐7無疑將帶來更高的合規(guī)成本,需要更清潔的尾氣后處理技術,最終可能會導致生產傳統(tǒng)內燃機車無利可圖。“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將氮氧化物排放限制在30毫克/公里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尤其是在所有可能的道路駕駛環(huán)境中。”ACEA表示。
根據ACEA的說法,歐7不僅會限制大排量高性能內燃機車,甚至連小巧的經濟型內燃機車也會受到影響,從而難以維持生產。據了解,目前市售的燃油車,幾乎都無法滿足歐7標準,就連48V輕混技術也難以幫助汽車達標。歐洲多家車企高管曾表示,連混動車可能都要在歐7面前栽跟頭,唯一能確保過關的是純電動車。
在汽車行業(yè)的游說下,歐7立法進程屢次推遲,原定2021年第四季度拿出最終提案,之后推遲至2022年4月5日,而后再推遲至7月20日。至于實施時間,原本有可能定在2025年9月1日,但不久前ACEA表示,歐7立法進程的推遲使得這一日期不再“可行”。也就是說,相應的法規(guī)生效時間也可能會隨之向后延遲。
?。▉碜裕篊arscoops網站)
停止開發(fā)下一代內燃機
對于歐7立法的推遲,環(huán)保組織甚為不滿。歐洲環(huán)保組織交通與環(huán)境(T&E)敦促歐盟不遲于此前公布的4月5日發(fā)布最終提案。“鑒于準備工作已完成,T&E認為,除了來自汽車行業(yè)的壓力外,沒有理由推遲。”T&E表示。
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催化劑排放控制協(xié)會(AECC)近日公開致信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要求其解釋日期為何推遲,并指出:“我們對這一重大延誤感到非常遺憾,這令我們對歐洲的排放控制感到非常擔憂,因為這意味著歐7的立法進程將進一步推遲,包括可能的實施日期。”
至于汽車行業(yè),雖然認為歐7標準嚴格,但也希望盡早確定下來,從而消除其給企業(yè)未來戰(zhàn)略帶來的不確定性。ACEA不久前表示,希望立法者能夠“在2022年迅速達成協(xié)議”,從而“為未來的規(guī)劃和工程變革提供明確的行業(yè)目標和所需的前置時間”。
歐7何時正式生效,以及最終版提案設定什么樣的標準,對于在歐洲銷售汽車的廠商來說至關重要。當前,各大主流車企正在從純內燃機車,向混動、電動汽車轉變,從而滿足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
高合規(guī)成本可能會使小型內燃機車無利可圖。就在上周,日經新聞報道稱,日產將停止為歐洲市場開發(fā)新型內燃機,原因是歐7標準可能于2025年引入,而要開發(fā)符合要求的新一代內燃機,費用將高到“無法接受的程度”。日產也不打算為日本或中國市場開發(fā)新的內燃機,而是會繼續(xù)改進現有的內燃機,并繼續(xù)研究混動系統(tǒng)。至于美國,日產將為皮卡開發(fā)汽油發(fā)動機,因為其預計美國市場對皮卡有需求。
除了日產外,奔馳、奧迪、大眾品牌此前也宣布,停止開發(fā)下一代汽油或柴油發(fā)動機。這并不奇怪,新型內燃機的開發(fā)時間以年計,而面對不斷收緊的排放標準,留給車企的時間并不多了,而為了確保達標,車企更愿意將更多時間和金錢投向電動化領域。
責任編輯:封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