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自建紅色教育多媒體展館
35歲的朱長征自掏腰包十萬元買設備,用高科技手段讓黨史“活起來”
來源:濰坊晚報 發(fā)布時間:2021-04-19 09:30:15
35歲的高密小伙朱長征,從小聽老黨員的姥爺講過很多關于共產黨的故事,對共產黨光輝的革命發(fā)展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了獻禮建黨100周年,同時為了紀念自己的姥爺,他在當地建起了一座紅色教育多媒體展館,里面展出了十幾類黨的影像資料和歷史文獻。4月18日,記者走進這座紅色教育多媒體展館,傾聽朱長征的辦館經過。
各種多媒體手段展現,讓參觀者身臨其境
朱長征打造的紅色教育多媒體展館位于高密市朝陽街道羅家莊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對面花園街附近,里面的十幾類黨的影像資料和部分歷史文獻令參觀者大開眼界。
記者進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黨宣誓區(qū)域,《入黨誓詞》《黨的宗旨》《黨的基本路線》《黨的性質和指導思想》等歷史文獻和黨的方針政策星羅棋布。在中間位置,一處高清數字投影機投射出一面迎風飄揚的鮮紅黨旗,隨著《國際歌》高亢激昂的音符響起,讓人可以瞬間感受入黨宣誓時的威嚴以及共產黨的神圣和偉大,不由得熱血沸騰。
沿著指示前進,在一處多媒體虛擬翻書系統(tǒng)前,參觀者可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翻閱”書籍。該系統(tǒng)用動畫、視頻、圖片等不同形式,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史。與翻閱一本普通雜志不同的是,這種新穎的虛擬形式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可以在彈指一揮間,深入學習有關知識。
在地面互動投影系統(tǒng)前,朱長征還用多媒體手段,模擬復原了發(fā)生在1938年4月15日高密市孫家口的一次抗日伏擊戰(zhàn)的場面。手指觸摸按鈕,“走”在橋面上,周圍都是轟鳴的炮火和燃燒的烈火,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
此外,多媒體小展臺以展板圖文和數字媒體結合的方式,對黨的知識、歷次黨代會、黨史大事記、紅色歌曲和影視作品等多個內容進行了展示。展廳內時事聚焦板塊,利用激光投影大屏直播的方式,及時發(fā)布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活動、重要講話和黨的重要會議、重要文件等信息,大力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主張,全面報道黨的各項工作動態(tài)。
展館雖然面積不大,只有80平方米左右,但走在里面邊聽邊看,很快就能學習到大量有關黨的知識和信息。
網上購買設備,耗時兩個月獨自安裝完成
展館建設初期,朱長征找了很多店面。親戚為了幫他完成夢想,表示愿意拿出一間字畫室。但在溝通過程中,朱長征說需要把原來的字畫全部拆卸下來,便于安裝多媒體影像設備,而親戚由于沒有見過這種設備,心中不免產生疑慮。
再三考慮下,朱長征將地址選在了現在的位置。2020年3月份,他正式開始動工,雖然胸有成竹,但由于設備一度缺失,還是讓他遇到許多難題。當地缺少先進的多媒體音頻前級處理器,如果不能順利安裝,視覺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為了呈現完美生動的立體感,朱長征在愛人的支持下,自掏腰包10萬元購置。從網上尋找、購買設備再到安裝,短短兩個月時間,他在工作之余,一個人順利完成。
為了不讓來參觀的朋友總是站著,細心的朱長征還添置了一套休閑茶桌,以便讓大家交流心得。
“原來計劃建設一座標準的模板展廳,像星星之火一樣可以燎原。”朱長征說,雖然現在的展館地址不夠醒目,與當初的設想有出入,但建成后,大家的認可還是讓他心生自豪。
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術,為建黨百年獻禮
今年35歲的朱長征自幼受老黨員姥爺的影響,聽了很多關于共產黨的革命故事,名字中的“長征”二字便是根據兩萬五千里長征故事得來。他對于共產黨光輝的革命歷史很感興趣,從小便立志發(fā)揚和傳承黨的革命精神。
從事投影多媒體數字化展示工作后,朱長征經常到全國各地出差,為展廳、展館做多媒體設備的安裝調試。期間,朱長征接觸到了許多用高科技多媒體技術展現的黨建展廳,不僅具備豐富的教育意義,而且與自己從小的心愿不謀而合。
接觸的多了,朱長征考慮,目前老家高密的部分展館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利用噴繪、寫真、燈箱等做展覽的階段,不僅效果有局限性,而且缺乏表現力。他想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技術,在高密也建起一座集各種多媒體展覽展示系統(tǒng)為一體的綜合展示平臺,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從小聽著姥爺講述的紅色革命故事長大,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黨史‘活起來’,讓更多‘80后’‘90后’參與到黨建的宣傳學習工作中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朱長征說,這座紅色教育多媒體展館對市民免費開放,希望周圍的朋友或黨員,都能來這里看一看。
朱長征表示,其實前幾年就有無償捐獻影院設備、到高密市全部鄉(xiāng)鎮(zhèn)上播放黨建文化影片以及建設小影院的想法,希望讓村民們都看看,加強了解紅色精神文化?,F在紅色教育多媒體展館的建成讓他邁出了第一步,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愿望都能實現。
下一步,朱長征希望以此為契機,利用自己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為當地的黨建文化宣傳建設盡一份微薄之力。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郭超/文
責任編輯:沙莎